观点
查看相关公告
24年第四季度,中证800下跌1.62%,恒生指数下跌5.08%。在经历9月末的快速上涨后,四季度市场整体呈现震荡走势,但结构上仍存在较多亮点。譬如,TMT在AI浪潮的驱动下整体表现居前,商贸零售在消费补贴扩容的催化下也有较强表现。展望未来,目前市场估值水平仍然处在合理区间,随着后续政策的呵护和经济的企稳,我们对权益市场的表现仍然充满信心。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配置策略上,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然后,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它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今年四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此外还有5~10%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4年第三季度,中证800上涨16.1%,恒生指数上涨19.3%。在政策端的有效刺激下,市场在三季度收获了良好的涨幅。展望四季度,尽管上市公司业绩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但考虑到政策端的大幅调整以及市场估值还处在较低位置,我们对未来市场表现仍然保持乐观。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作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致力于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在配置策略上,我们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然后,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在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它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今年三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10%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4年第二季度,中证800下跌3.27%,恒生指数上涨7.12%。今年市场情况整体一般,但也有结构性亮点。风格或行业来看,红利风格或出海相关的资产表现相对较优;市值维度来看,大市值表现整体优于小市值。从权益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来看,目前仍然处在历史较低的位置。随着国内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我们对国内权益市场仍然保持乐观。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作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配置策略上,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然后,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他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今年二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10%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4年第一季度,权益市场先下后上,中证800上涨1.56%,恒生指数下跌2.97%。市场波动既有基本面预期的反复,也有流动性的因素。我们认为,随着相关政策相继落地,国内经济基本面值得期待。从权益市场的估值水平来看,也处在历史较低的位置。因此,我们对国内权益市场仍然保持乐观。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作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配置策略上,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然后,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他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今年一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10%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3年第四季度,权益市场维持前期弱势表现(中证800下跌6.38%,恒生指数下跌4.28%),主要是市场对于国内经济预期较为悲观。我们认为国内经济走势短期虽有波折,但长期仍然值得期待。而且从权益市场的估值水平来看,也处在历史较低的位置。因此,我们对国内权益市场的后续表现,仍然怀揣信心。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作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配置策略上,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然后,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他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四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3年第三季度,权益市场表现整体较弱(中证800下跌4.29%,恒生指数下跌5.85%)。一是国内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二是海外持续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国内基本面的复苏进度虽有波折,但大方向仍是积极乐观的;海外加息虽未结束,但已处在加息周期的尾声。另外,从国内权益市场的估值水平来看,目前也已经处在相对低估的位置。因此,我们对国内权益市场的后续表现,仍然抱有期待。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作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配置策略上,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然后,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他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三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3年第二季度,权益市场表现整体较弱(中证800下跌5.21%,恒生指数下跌7.27%)。其背后反映的是二级市场对于国内经济复苏力度相对悲观,对经济刺激政策出台持观望态度。我们认为,国内基本面的复苏进度虽有波折,但大方向仍是积极乐观的。从权益市场的估值来看,也还处在相对低估的位置。因此,我们对国内权益市场的后续表现,仍然抱有期待。
本产品以稳定跑赢市场作为最终的投资目标,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强调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为持有人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
配置策略上,采用“行业均衡、个股分散“的方式。首先,将全市场个股划分为”消费、科技、制造、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结合公募基金的历史配置统计,对产品的板块投资比例设置区间约束。其次,在各个板块内部,采用相对分散的个股组合来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选股策略上,采用“价值为主、趋势为辅“的方式。价值是指公司质地中上且三年后估值低于板块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板块内选股的首要方式;趋势指公司短期基本面趋势显著强于板块平均水平,当价值型个股数量达不到板块配置的需求时,我们也会选取趋势型个股作为补充,尽管他们的估值水平可能并不便宜。
二季度以来,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左右的中低价转债作为补充。板块配置方面,尽管今年板块表现分化较大,但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严格控制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风险暴露,杜绝毕其功于一役的冒险心态。通过板块内部的个股深耕,持续稳定地积累超额收益。
2023年第一季度,权益市场整体向好(中证800上涨5.52%,恒生指数上涨3.13%)。
随着国内进入后疫情时代,经济刺激政策相继推出,我们相信国内经济形势有望逐步恢复。海外尽管仍在加息通道之中,但加息节奏也开始放缓。因此,我们认为,后续基本面即便会有波折,但大方向仍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从权益市场估值来看,目前也还处在相对低估的位置。基于对市场基本面和估值水平的判断,我们对后续权益市场表现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10%的中低价转债。
权益市场内部来看,在AI相关事件的催化下,年初TMT行业表现亮眼。尽管板块表现分化较大,我们仍然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将股票分为“制造、消费、科技、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并严格控制单一板块的比例暴露。
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股挖掘。我们持续寻找“两三年后的便宜公司”,希望持仓个股能够通过2~3年的持续内生增长,将自身估值消化到足够低的水平,进而在各个板块内部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最后,在持股数量上也较以往更加分散。主要是考虑到相对 “风高浪急” 的外部环境,适度分散持股有助于减少组合的尾部风险。
2022年第四季度, A股市场稳中略升,港股市场相对强势。
随着国内防疫政策有序调整,经济刺激政策相继推出,我们相信国内经济形势有望逐步恢复。海外尽管仍在加息通道之中,但加息节奏也开始放缓。因此,我们认为,后续基本面即便会有波折,但大方向仍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从权益市场估值来看,目前也还处在相对低估的位置。基于对市场基本面和估值水平的判断,我们对后续权益市场表现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本产品在仓位管理上继续保持稳定,权益部分维持在80%左右的中枢水平,此外还有5%~10%的中低价转债。
权益市场的内部表现上,22年板块轮动节奏较快,缺少贯穿全年的强势主线。通常强势板块在持续20~30个交易日后便会切换到下一个板块,而且板块轮动多数是政策驱动,而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难以精准地提前预判。因此,我们在权益操作上仍然会坚持行业均衡的策略,将股票分为“制造、消费、科技、医药、周期、金融地产“六大板块,并严格控制单一板块的比例暴露。
在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股挖掘。我们持续寻找“两三年后的便宜公司”,希望持仓个股能够通过2~3年的持续内生增长,将自身估值消化到足够低的水平,进而在各个板块内部获取稳定的超额收益。
最后,在持股数量上也较以往更加分散。主要是考虑到相对 “风高浪急” 的外部环境,适度分散持股有助于减少组合的尾部风险。
权益市场方面,整体表现较弱,上证综指下跌11.01%,恒生指数下跌21.21%。权益市场疲软,除了国内经济环境一般,还受到海外不利因素的影响。譬如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持续释放,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7.26,季末造成股债汇三杀。
回顾三季度,整个产品在股票仓位上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有少部分中低价转债。持股结构也相对均衡,并没有在单一行业上暴露太大的风险。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市场短期虽然反弹较快,但权益市场整体估值仍然处在合理区间。我们依旧坚持聚焦在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加深理解,希望和优秀企业一起,共同成长,穿越周期。
宏观方面,虽然5月经济金融数据在结构上仍存问题,但回暖趋势较为确定,高频数据显示地产汽车等销售明显改善。
市场方面,A股市场V型反弹,恒生指数相对较弱。结构上来看,之前下跌较多的成长板块,比如新能源等反弹更多。市场的强势表现,主要反映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有了明显的修复。
回顾二季度,整个产品在股票仓位上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还有少部分中低价转债。持股结构也相对均衡,并没有在单一行业上暴露太大的风险。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市场短期虽然反弹较快,但权益市场整体估值仍然处在合理区间。我们依旧坚持聚焦在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加深理解,希望和优秀企业一起,共同成长,穿越周期。
宏观方面,1-2月经济数据迎来开门红,生产端工业增加值好于去年四季度主要得益于供给约束和限产的进一步放松;需求端出口韧性仍在,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得益于低基数亦出现回升。但3月国内外宏观环境都出现突发性变化,首先是海外俄乌冲突发酵,供给收缩推升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制造业成本压力、产业链扰动和外需拖累等影响将逐渐体现;其次国内以上海、深圳为代表城市的疫情爆发,从扩散面、封锁措施和交通出行等情况看,经济冲击程度仅次于2020年初。已公布的3月PMI大幅回落,预计一季度经济是前高后低的态势。
权益市场方面,一季度整体表现较弱,上证综指下跌10.65%,恒生指数下跌5.99%。主要是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预期比较悲观,同时叠加俄乌冲突、美国加息等外部因素。站在当前时点,权益估值已逐渐回落到合理偏低水平,自3月15日的政策底以来的市场情绪也有所改善。我们认为权益市场正逐步进入底部区域。
目前,整个产品在股票仓位上一直维持相对稳健的操作,持股结构也相对均衡,并没有在单一行业上暴露太大的风险。我们依旧坚持聚焦在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加深理解,希望和优秀企业一起,共同成长,穿越周期。
回顾2021年四季度市场。10月上旬降准预期被阶段性证伪,宽货币预期落空,市场延续9月中旬以来的调整,十年国债收益率一路上行突破3.0%点位。10月下旬至年底,调整后的债市赔率开始改善,尽管地产融资政策放松带来宽信用担忧,但11月央行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删除“总闸门”表述、12月二次降准正式落地、12月下旬跨年资金面宽松+信贷需求转弱+国内疫情带动等,市场对货币政策预期再次乐观,情绪亢奋,走出一波收益率震荡下行的行情。截至12月30日,十年国债活跃券收于2.81%,十年国开活跃券收于3.08%。权益市场则表现波动较大,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板块在经历十月反弹之后,在十二月开始走弱,整个市场呈现风格再平衡的局面。
面对相对复杂的市场情况,我们延续了行业均衡的操作思路,不在单一行业上暴露太大风险。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前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会有一批优势企业具备持续稳健的内生成长能力,希望能和持有人一起,去不断分享这些优秀公司的经营成果。展望明年,我们将结合上市公司的短中长期业绩,动态优化持仓结构,挖掘新的投资标的。基于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在重点关注公司发生调整时,我们也会敢于加大配置。此外,我们也精选了一些性价比较好的中低价转债,来优化产品整体的净值波动。
今年三季度,股票市场表现依旧分化较大。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21年三季度,采掘、公用事业、有色金属涨幅居前(单季度的行业指数涨幅均超过20%),医药生物、休闲服务、食品饮料跌幅居前(单季度的行业指数跌幅均超过10%)。
不同行业间的巨大分化,也对产品管理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从产品目前的行业分布来看,目前重点配置了化工材料、新能源等方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控制组合的风险。一是考虑行业的均衡性,避免在单一方向上暴露过多风险(单一方向的持仓比例控制在30%以内);二是加入一些相对低价的可转债品种,来提高资产整体的风险收益比。从个股的选择上,依然会聚焦优势企业作为长期收益的主要来源,兼顾合理价格作为回撤控制的主要手段。
展望四季度,我们将结合上市公司的短中长期业绩,动态优化持仓结构,挖掘新的投资标的。同时,基于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在重点关注公司发生调整时,我们也会敢于加大配置。
回顾2021年第二季度,国内经济基本面继续缓慢修复,一方面外需和地产继续保持强劲韧性,但另一方面消费始终不及预期,基建亦未发力,两相叠加整个基本面缺乏明确的主线逻辑,债券市场也对宏观数据非常钝化,期间主要围绕资金面和情绪面波动。资金面方面,整个二季度除半年末略有收紧、资金价格有所走高外,其他时间都表现平稳,市场资金利率围绕OMO利率窄幅波动,同时央行多次表态“稳字当头”的货币政策,明确告知市场:通胀只是暂时走高,货币政策的核心为价格而非投放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是一句空话,呈现明显的呵护态度。
权益市场则在二季度迎来了一轮上涨行情,但结构分化十分明显。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新兴成长行业,受益于行业景气不断上行,上涨幅度显著居前;而消费、金融、地产等行业则相对表现平淡。
往后来看,我们将保持行业均衡的操作思路,不在单一行业上暴露太大风险。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前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会有一批优势企业具备持续稳健的内生成长能力,我们希望找到不同行业内的优势企业,通过长期持有,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为持有人创造长期收益。
2021年一季度,无论A股和H股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一方面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的确不算便宜,另一方面美债收益率的持续上行也加剧了估值端的压力。面对持续震荡的市场行情,我们可能很难对短期的市场行情进行预判,但我们愿意花出十二分的赤诚,向持有人阐述产品的投资理念;并通过知行合一的操作,为持有人获取清晰的投资收益。
我们的投资框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一、聚焦优势企业,作为长期收益的主要来源
首先是竞争优势。我们认为竞争优势是首要的选股条件,只有稳固的竞争优势才能维持较高的ROIC中枢,也是企业持续内生增长的动力源泉。竞争优势不是简单的定性描述,我们更强调竞争优势的刻画、拆解和展望。此外,我们不会强求很高的行业增速,相反,低ROIC/高增速的公司反而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他们的增长通常会过度依赖外部融资(资本瘾君子)。
其次是公司治理。我们发现很多伟大公司的业务边界开始模糊,企业内部激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土壤会不断孕育出新的增长曲线。因此,我们在理解企业的过程中,要关注企业土壤的价值,而不单单局限在土壤上面已经生长出的业务价值。
最后是隐形冠军。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除了明星公司之外,还有不少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他们同样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很好的公司治理。因此,我们在投资中也会始终坚持“翻石头”的习惯,保持较高的公司覆盖度,持有人会在我们披露的持仓公司中找到不少诸如此类的公司。
二、兼顾合理价格,作为回撤控制的主要手段
找到上述的优势企业后,相关标的会进入到我们的投资备选池。我们会进一步结合增长预期和估值水平,对其收益回撤比进行评估(未来几年的复合回报、目前价格的可能回撤)我们希望以相对低的亏损风险去获取相对高的增长收益,否则宁可错过。
在投资操作中,我们会结合周期思维和逆向投资,尤其希望在周期底部、上行初期或者是市场对短期矛盾反应过度时,对优质公司进行布局。
最后,我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前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会有一批优势企业具备持续稳健的内生成长能力,希望能和持有人一起,去不断分享这些优秀公司的经营成果。
2020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一二季度,疫情对国内外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但随着各国政府的努力以及新冠疫苗的开发,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与此相对的,A股市场在经历了上半年的回调之后,又重新在下半年走出了不错的行情,消费、新能源、顺周期均有着不错的表现。
回顾四季度的操作,我们基于“板块均衡,个股集中”的原则,对此前持仓进行了重新梳理与调整,主要增加了一些顺周期相关的持仓。与此同时,也充分发挥公司A+H的投研特色,积极寻找港股的优秀公司作为补充,主要增加了港股互联网相关的持仓。
展望2021年:一方面,我们始终对中国权益市场的中长期机会保持乐观的态度,仍然有较多的结构性机会值得挖掘;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部分板块的估值目前并不便宜,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乐观预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回调的压力。但对无论市场如何波动,我们都会持续聚焦并优选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加深理解,与优秀企业一起,共同成长,穿越周期。